九月,好像很快的就过去了,还没来得及写点什么就过去了。国庆假期被一个突如其来的降温割裂为两半:前天还是最高温38℃的盛夏,一夜冷雨,就正式宣布杭州进入了秋天。
就这个时候,像是突然被提醒似的,我想到,不管怎么说,也应当记录一下我的九月,或者近日的思绪吧。
连续两次了,我的所谓周报并没有每周更新,似乎现在这份记录更像是一份月报。说是因为这学期时间不够,也未必——每周是有那么一个下午确实是空出来的,但是一个下午有些不三不四,能写,但是写不多,也想不明白。@研冰自然是每周都会催促我写点什么,我对她说,自从脱了单,以前无处安放的表达欲都给扔到你这里了,自然是不会再想着每周用键盘敲打点什么了。不过我今天想想,倒也不完全是谈了恋爱的缘故。今年上半年,个人的价值观好像处于一个蜕变期,我迫切地想要评判过去,去理清楚这两年的大学究竟在过着怎样的一种生活。打个比方说(这个学期在上毛概课,就用毛概课上的内容打比方吧),就如同邓小平同志主持起草的那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一样,小平同志说,说了那么多过去的话,接下来要多讲些向前看的话了。我好像也得是把以前的事情弄清楚了,才能专心往前看。
这样说来,脱单这件事情,像一条分割线,把今年分开成两半,也把大学四年分成了两半。这件事情是在思维和价值上清算过去的终点,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
我上一次如此密集地看书写作,应当是在高中时期,当时也几乎是每周一篇文章,要么是读后感,要么是为某一事件而作的议论文。现在再去回想之前写过的那些文字,发表出的那些观点,评论出的那些文字,都觉得是理所当然,而当时的自己觉得有“非得写下来不可”的必要。如果不能在纸上“一吐为快”,就无法把视线转移到除此之外的事情,学习生活必将受到极大影响。
上半年的情况是类似的,只不过,我所关注的标靶从“公平”“歧视”“边缘”“刻板印象”变成了“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有二义性,这里指的并非哲学上的功利主义,而是日常语境下的功利主义)。说到“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我发现其实现在的年轻人的梦想好像都很一致,昨天在朋友圈里看见一条本班同学的感慨:“最理想的生活是和女朋友找个三四线的城市住下来,找份远程工作,不会太卷,没有996,工资年薪三四十万,下班之后就是生活,陪陪家人”,和我三个月前从我哥那里听过来的“赚到钱之后回县城买套房子,两个人住住,以后做做小生意”,以及两个月前从朋友那里听到的“如果留在温州工作,其实工资也足够你发展在温州你能接触到的这些爱好”着实是相似。昨天那条朋友圈下面还有另一个评论“刚知道,有个19级的学长已经过上了这样的生活,羡慕”。
这种生活追求或许会被一些人评说为“胸无大志”,我现在想想,也确实有点儿那种新时代“老庄”的出世内味儿。城市里的消费高,就业形势不好,拼命从大学里卷出头了到公司里还得跟同事内卷。这也只能说是大环境不好,要是生在十年前那波互联网的浪潮里,大概大部分人都会想着怎么样去赚更多的钱吧。
整个九月有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贯穿始终,那就是买平板电脑。这里说的不仅仅是我,而是我身边的一整个圈子。不过我最后没有看下来的就是了(笑)。
平板电脑似乎成为了现代大学生的一款标配,每次到新学期开始的时候,就又发现,诶,好像教室里又多了几台平板电脑。大一的时候一上课,大家都掏笔记本电脑出来,现在掏平板电脑的比例是越来越高了。理工科生尚且如此,对性能要求不高的文科教室里,这比例应当是更大了。每次看着我的同学用平板看ppt翻pdf用电容笔做笔记的时候总觉得心里痒痒。九月初的时候我就和@研冰说,啊,我要买一台平板,拿来看看论文顺带做点旁注,预算两千多,芯片不用很好,摄像头不用很好,只要笔好用,屏幕素质高就行了!看来看去感觉买一台三星的平板好像很不错,屏幕好笔好,芯片不强但是软件生态很完整,有提升效率的三星笔记和goodlock,很多软件还对三星做了专门优化。
然而两天之后,我就下了头。主要是因为@陈sir跟我说,诶,你要是只看看pdf,你不如去收一台二手的最普通的ipad,不是air也不是pro,一千多就可以拿下,刚好适配一代笔,我上次换平板刚好还多了一支笔,可以便宜出你。我想了想,情况确实如此:不是全面屏,笔也好像没有那么好了,但满足了我提出来的所有需求,价格还能往下降个一千。但是这样似乎又少了点什么。过了那么一阵,我才恍然大悟,唉,好像是前两天自己掉进消费主义陷阱了。这个时候@陈sir又说:“去年我这平板买来,到暑假之前,主要也就是拿来打打原神,出去做实验的时候当个电脑副屏。现在假期里装了台式机,原神都在电脑上打了,在寝室里平板基本上都不拿出来了。也就是外出的时候拿来打打原神。”这么一说,我就彻底下头了,也不去想什么用笔做笔记,手持ipad看书了。
现在想想,平板电脑能做的事情,大多数笔记本电脑也能做,不过笔记本电脑能做的事情平板电脑就未必能做了。只是可惜现在的Windows笔记本厂商不愿意好好解决功耗问题,续航普遍只有5小时以下,和平板电脑能用一两天实在是没法比,苹果的笔记本在这一点上倒是做得很好,续航都有10小时以上。不过续航这个问题已经被200块钱就能买到的大功率充电宝解决了,多带一个20000mAh的大电池,我的笔记本续航算是从三个小时变成了七八个小时,也算是能一整天不充电用到底了。
下头之后我跟@研冰总结说,我的消费习惯有点奇怪,不是纯粹的实用主义,我是带着点虚荣心的成分在里面的。像之前买自行车、买手机、买蓝牙耳机、配电脑,都是带一点这样的虚荣的。我好像在找一个自己满足的点,然后狠狠地砍掉其他东西。不过,意外的是,这样的消费观念下买到的东西,确实都还不错。一般来说,把预算完全压死买到的东西质量也挺不太好,就比如我买的第一个机箱,兼容性就很差,装机的时候也很费劲,第二个机箱就给了我很好的装机体验。所以好像为了砍预算把平板的全面屏和wacom的笔再次降级,我又不那么乐意了。
平板是大学生的文具,而文具是学生们专属的时尚。小学时候大家都在买文具盒,文具盒就像是文具的家一样,买一个新的文具盒,就像是给我的铅笔橡皮换了一个新房子。那个时候买文具盒,追求的是好看,而且按钮要多,弹簧驱动的结构越多越好,最好是按钮按个遍能把文具盒像变形金刚一样完全展开。说白了,小学时候的文具更像是玩具。
到了初中,大家逐渐脱离了玩具,好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这个新的赛道。字写得多了,水笔和钢笔就成了新的时尚。那个时候我对水笔也没啥追求,看大家都买无印良品的笔,所以也很想要,但是它太贵了,油又耗得很快,基本上和我无缘了。我唯一得到过两次无印良品的东西,一次是和小姑表妹一块去温州财富中心,表妹说一定要去看看无印良品,于是就走进去逛了,临走的时候小姑说,那就给你们买几只吧,这应该就是我第一次拿到无印良品的笔。第二次就是初中毕业晚会上发文具袋礼品,是一个无印良品的小号笔盒和十只0.5mm的无印良品啫喱笔。现在啫喱笔用到只剩下一只了。笔盒我都随包带着,是应急用的第二文具盒,里面只装三只笔,一支黑色0.5mm,一支红色的0.38mm,一支自动铅笔,都是无印良品的,平时基本不用。
高中的时候买过一段时间三菱的UM系列的笔,笔很重,不好控制,每一支刚写的时候都会出很多很多墨,要用两三天才会正常。当时跟风想买百乐的P5,一支六七块钱实在觉得好贵,所以才选了三菱的笔。后来一查才知道P5的书写长度是2000m,一般的笔只有800m,才放心去买了。
文具这东西成为时尚,大概和它们身上被学生们赋予的学习用途的幻想分不开。班级里的学霸天然就在为他们使用的文具代言,而事实上我购买的不是笔和本子,而更像是一种,我所期望的,“学霸”的学习方式和校园生活。这就好像城市里的人购买的时装、家具和饮料一样,更像是在消费一种文化氛围和生活格调,通过选择商品来选择自己的生活理念,并形成一种圈子。这些态度,在课桌上表现为文具,在球场上表现为球鞋,在通勤路上表现为自行车,而在数码人的大学中,表现为桌搭、蓝牙耳机、type-C接口和平板电脑。
后来我观察了一阵,班级里好些大佬好像并不是很热衷于使用平板,所以学习效率和有没有平板电脑几乎完全不相干。平日里用ipad pro的@竺佬跟我说:“用了这么久,最后还是觉得,用平板作为生产力几乎是的不可能的啦~”。然而我对平板电脑下头之后,寝室里的两位好兄弟却上了头:一位看今年显卡行情不好,原先装台式机的预算直接换了ipad pro和原装的笔,而另一位和我预算不相上下,暂且是被劝住了。
过了两天,买了平板的室友表示,平板的最大用处除了代替他非常重的游戏本出门以外,也就是刷刷碧蓝航线了。仔细琢磨琢磨,学计算机,只要有心的话,电脑并不是最重要的设备,真正用得到的资源,实验室里的肯定比咱们自己买的要好。班级里的一位大佬甚至在使用2014年的dell笔记本作为主力机,打算用到读研再换,而另一个大佬每次上课都坚持用A4纸做笔记,连那种可以换页的活页本子都不用。
最后讲一个小乐子。
@陈sir的室友在新显卡发售之际买了两张老卡皇3090ti组双路交火的台式机,@陈sir问他为什么要买3090ti,对面回答:“现在便宜。”
显卡还没插上,主板却因为M.2硬盘的垫片位置不对差点开不了机。因为3090ti过于巨大,他买的机箱根本塞不下两张,只好用延长线拉到外面,最后用胶带纸和赠送的显卡支撑架搭了个架子,勉强算是外挂到了机箱外面。@陈sir问他为什么不换一个机箱,这位仁兄回答:“不想折腾了。”
虽然没有买平板电脑,但是生日的时候还是买了一个300块钱的监听耳机作为自己的生日礼物,顺带了解了一下Hi-Fi圈子的现状。实话实说,我应该就是老烧友口中的木头耳朵,听得出来声音有所提升,但是没有那么大,要我说,最明显的地方在于吉他贝斯和鼓声能听得更加清楚了。耳机这个东西和屏幕一样,升级的时候没有感觉,等到回头降级了,马上就会感受到区别。不过,以后应该是不会再买耳机了。
摘一段经典的评论作为结束吧~
今年以来,中国南方地区相继经历了大旱到大涝的旱涝急转灾情,不但对经济发展、对电力工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对HIFI系统的音质也带来了巨大变化。通过对中国电网对HIFI的影响的对比分析,采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得出了相对客观的结论,按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伟大方针,符合和谐要求的最高原则,大胆提交论坛作为学术探讨。
一、引言
无论是玩电子管还是晶体管,无论是CD机还是功放,电源是根本的一环。没有好的电源牛,再好的电容电阻也是白瞎。一些老烧和DIY高手经常说:玩音响最后就是玩电源!据此,本人从南到北,从西到东,接上各地电网,对各类电流于HIFI音质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对比分析,得出了全新的结论。
二、各类电网的实证分析
1、关于发电方式对音质的比较。用火电的力度大点,声音偏暖,特别是300B,2A3之类的胆机,接上火电后,温暖的可以杀死人不偿命。
湖北作为水电大省,主要靠葛洲坝和清江电站的店,所以湖北的烧友总是觉得自己的器材声底偏冷,往往通过换管、换线材进行调整。但是,一旦到枯水期,发现自己的HIFI系统的声音转暖了,好听了,那是因为水电不足,从外地调度的火电所造成。
水电的音质虽然偏冷,但是解析力很高,比较像北欧的音响声底,比如高文,就是以冷峻平淡著称。在全国的水电中,以葛州坝的电音色最好,如果雅鲁藏布江建成后,云南、贵州、西藏的烧友就有福气了,因为他们的电会比葛洲坝的更好。
火电中以北仑电厂的电音质最好,因为北仑所用的煤是全国最好的无烟煤,所以江浙一带晚蛋鸡的比较多,他们都喜欢温暖的声音。不久前,一位国内最资深的耳机发烧友,一日试听铁三角AT-HA25D耳放配AD2000耳机,听着听着突然摘下耳机说“今天没法听了,一定是水电站的水位又涨了”,令在场其他烧友目瞪口呆!第二天果然报道山洪爆发,小丰满水电站水库水位暴涨,达到1953年来最高水位!要知道辽宁电网只有1%的电力来自小丰满!
2、关于时段电网对音质的影响。电网的时段对HIFI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根据实践对比,发现同一套器材晚上8点到12点的时候音色就感觉有点偏冷,晚上1点之后声音明显偏暖。这是因为发现高峰电用的是外省的水电,低谷电以本地火电为主。建议发烧友半夜开机,半夜鸡叫是最传神的。
3、关于电网对解析力的影响。根据环保的要求,目前各类清洁能源的比例越来越高,对HIFI的影响也越累越大。在新疆、nmg听HIGFI,感觉层次感很差,听感朦胧,听菜可妇司机的A大调B小调、贝5、贝9时音场明显收缩,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部都混在一起,尤其不能听《鼓动心弦》之类的,鼓声一篇,完全分不清楚鼓的大小、种类。风力发电的单机功率在500w以下的音色都偏薄,电是三相和两相和音色关系不大,关键是平衡感。三相电播放大编制的交响乐阵脚明显比两相的要稳!核电适合播放《变形金刚》、《真实的谎言》、《终结者》之类的大片伴音。但目前遗憾水、火、风、核电都并在了国家电网上了,所以放什么声音都是混成一片,这就是为什么大家感觉现在的音响越来越不好听了,越来越不感人了。还不如40、50年代的老电子管收音机好听。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老一代的电子管收音机大幅涨价,尤其是西电的收音机,都成了天价。太阳能目前限于个体使用,没有并网运行,据家庭采用太阳能发电的发烧友说,太阳能的音质偏暖,但是比较薄,音场也不大,是光电转化效率只有30%的缘故。
4、关于地域电网对音质的影响。有位烧友从上海搬家到广州,发现自己的器材声音好了很多,主要是因为南方电网以大亚湾核电和两广水电为主,音响既有力度,又比较清澈。最近准备投资建设独立不并网的雅鲁藏布江水电站,用高山雪原的天水发电,将使音响脱胎换骨。建议发烧友赶紧接开发西部的政策西迁,一举两得,既支持国家建设,又满足自己的耳朵之欲。但是每个人发烧友对声音的审美观不一样,对地域电网的感觉也不一样,一名发烧友从广州调到北京工作,他说宁愿用略微带点二氧化硫味道的火电,也不愿用核电,作出的饭有微量辐射。而且他还发现,在广州用核电煲的汤,味道总是偏苦,原因就是微量核辐射破坏了营养所致,孩子长期喝这种汤,面黄肌瘦。而到北京后,用火电煲汤,味道就好多了,营养没有被破坏,儿子也爱喝,不到两个月,面色红润了。
三、结论
一般认为,玩音响最后就是玩电源,这个结论对吗?这只是井底观天、视觉受限而已,太小儿科了。经过上述分析论证,在此不得不大声疾呼:玩音响最后其实就是玩电网!这才是HIFI的最高境界!按照本论文的观点去玩音响,将会有全新的体验。今年以来,中国南方地区相继经历了大旱到大涝的旱涝急转灾情,不但对经济发展、对电力工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对HIFI系统的音质也带来了巨大变化。通过对中国电网对HIFI的影响的对比分析,采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得出了相对客观的结论,按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伟大方针,符合和谐要求的最高原则,大胆提交论坛作为学术探讨。
一、引言
无论是玩电子管还是晶体管,无论是CD机还是功放,电源是根本的一环。没有好的电源牛,再好的电容电阻也是白瞎。一些老烧和DIY高手经常说:玩音响最后就是玩电源!据此,本人从南到北,从西到东,接上各地电网,对各类电流于HIFI音质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对比分析,得出了全新的结论。
二、各类电网的实证分析
1、关于发电方式对音质的比较。用火电的力度大点,声音偏暖,特别是300B,2A3之类的胆机,接上火电后,温暖的可以杀死人不偿命。
湖北作为水电大省,主要靠葛洲坝和清江电站的店,所以湖北的烧友总是觉得自己的器材声底偏冷,往往通过换管、换线材进行调整。但是,一旦到枯水期,发现自己的HIFI系统的声音转暖了,好听了,那是因为水电不足,从外地调度的火电所造成。
水电的音质虽然偏冷,但是解析力很高,比较像北欧的音响声底,比如高文,就是以冷峻平淡著称。在全国的水电中,以葛州坝的电音色最好,如果雅鲁藏布江建成后,云南、贵州、西藏的烧友就有福气了,因为他们的电会比葛洲坝的更好。
火电中以北仑电厂的电音质最好,因为北仑所用的煤是全国最好的无烟煤,所以江浙一带晚蛋鸡的比较多,他们都喜欢温暖的声音。不久前,一位国内最资深的耳机发烧友,一日试听铁三角AT-HA25D耳放配AD2000耳机,听着听着突然摘下耳机说“今天没法听了,一定是水电站的水位又涨了”,令在场其他烧友目瞪口呆!第二天果然报道山洪爆发,小丰满水电站水库水位暴涨,达到1953年来最高水位!要知道辽宁电网只有1%的电力来自小丰满!
2、关于时段电网对音质的影响。电网的时段对HIFI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根据实践对比,发现同一套器材晚上8点到12点的时候音色就感觉有点偏冷,晚上1点之后声音明显偏暖。这是因为发现高峰电用的是外省的水电,低谷电以本地火电为主。建议发烧友半夜开机,半夜鸡叫是最传神的。
3、关于电网对解析力的影响。根据环保的要求,目前各类清洁能源的比例越来越高,对HIFI的影响也越累越大。在新疆、nmg听HIGFI,感觉层次感很差,听感朦胧,听菜可妇司机的A大调B小调、贝5、贝9时音场明显收缩,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部都混在一起,尤其不能听《鼓动心弦》之类的,鼓声一篇,完全分不清楚鼓的大小、种类。风力发电的单机功率在500w以下的音色都偏薄,电是三相和两相和音色关系不大,关键是平衡感。三相电播放大编制的交响乐阵脚明显比两相的要稳!核电适合播放《变形金刚》、《真实的谎言》、《终结者》之类的大片伴音。但目前遗憾水、火、风、核电都并在了国家电网上了,所以放什么声音都是混成一片,这就是为什么大家感觉现在的音响越来越不好听了,越来越不感人了。还不如40、50年代的老电子管收音机好听。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老一代的电子管收音机大幅涨价,尤其是西电的收音机,都成了天价。太阳能目前限于个体使用,没有并网运行,据家庭采用太阳能发电的发烧友说,太阳能的音质偏暖,但是比较薄,音场也不大,是光电转化效率只有30%的缘故。
4、关于地域电网对音质的影响。有位烧友从上海搬家到广州,发现自己的器材声音好了很多,主要是因为南方电网以大亚湾核电和两广水电为主,音响既有力度,又比较清澈。最近准备投资建设独立不并网的雅鲁藏布江水电站,用高山雪原的天水发电,将使音响脱胎换骨。建议发烧友赶紧接开发西部的政策西迁,一举两得,既支持国家建设,又满足自己的耳朵之欲。但是每个人发烧友对声音的审美观不一样,对地域电网的感觉也不一样,一名发烧友从广州调到北京工作,他说宁愿用略微带点二氧化硫味道的火电,也不愿用核电,作出的饭有微量辐射。而且他还发现,在广州用核电煲的汤,味道总是偏苦,原因就是微量核辐射破坏了营养所致,孩子长期喝这种汤,面黄肌瘦。而到北京后,用火电煲汤,味道就好多了,营养没有被破坏,儿子也爱喝,不到两个月,面色红润了。
三、结论
一般认为,玩音响最后就是玩电源,这个结论对吗?这只是井底观天、视觉受限而已,太小儿科了。经过上述分析论证,在此不得不大声疾呼:玩音响最后其实就是玩电网!这才是HIFI的最高境界!按照本论文的观点去玩音响,将会有全新的体验。我特意亲自去了三峡大坝一趟,就为了考察他们的发电机组,他们的发电机组是轮班的,我特意搞到了排班表,用西门子发电机组的时候我就听听贝多芬莫扎特一类的,用阿尔斯通发电机组的时候我一般听听Chanson。结果有一天我正听着小贝的《英雄》呢,怎么突然觉得低音的部分多了一丝俗气,德味丧失殆尽,赶快打电话去三峡大坝总指挥部,才知道那天西门子的机组检修,换了美国GE的机组了,靠,美国这种没文化的国家的发电机发的电流,也能用的吗?! 忍不住要给点建议: 1. 要在电厂旁边建听音室,用厂变出来的电。因为经过几次升压降压和长长的输电线路,干扰太大。有条件的话,封母和厂变都用单晶铜。 2. 如果火电要分清楚电厂用哪个厂的机组。上海的用西门子的机型,用烧友的话说是扑面而来的德国味,听德奥体系的作品肯定没错。哈尔滨和东方的用日本机,萝卜味重。还有的电厂很不厚道,不照顾音响发烧友的耳朵,竟然用哈尔滨的锅炉配上海的汽机,扰乱听觉效果。至于媒质也是相当重要的,劣质煤会严重影响频率的一致性。 3. 至于说核电适合放《终结者3》,完全是扯淡!核电的蒸汽温度和压力都远低于火电,哪有火电的激情澎湃的力量!还有,除了秦山核电以外,现在运行的和在建的核电机组全是法国机。所以核电应该适合听人声和室内乐。
发烧自古有之,重要的在于段位的高低,低段位的只能换设备,换线,稍微搞一点的可以开脑放,再高一些的就是核电站这个级别了。总体来说都算是低段位,低级趣味。真正的发烧友听曲子之前都要验血糖,不同的血糖浓度会影响听觉神经的敏感度,直接造成你对第三排拉大提琴的人手表是不是陀飞轮的判断造成严重干扰,血糖高适合听大声场的,比如1812(礼炮版),血糖低的就没办法撑得住这么大的场子了,顶多一个Live或者 One take 就差不多Hold不住了。 如果你想听蔡琴的,恰巧血糖太低,可以注射高浓度巧克力,半个小时后,中音的味道就出来了。所以说真正的发烧友家里各种针筒,滴灌。高素质的发烧友都会定期注射巧克力,鸡精,酱油(不是李锦记的会造成中频的削弱),爱琴海半岛产的海盐,崂山大师画的符水,草木灰,无根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