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周周报
短暂冷雨之后,本周天气迅速回暖,中途连着三天减衣服,秋裤之流也一并被收入衣柜了。不知道为什么,以前在温州,总感觉季节转换是缓慢而反复的,气温就像是沿着一条平缓的线上下浮动的随机变量,但是方差并不大。浙大这两年,似乎季节的转变“离散性”很强,只要三两天,由可以并入夏天的早秋就马上切换成晚秋或者冬天。
有时气温变化太快,一套策划过的衣物搭配还没来得及穿出来,就已经到了封入衣柜的时候。因此在浙大,我对穿衣服有了一些有趣的体会。最开始懒得换洗才穿一两天的非贴身衣物,所以80% 的衣服根本就没有出衣柜的机会;后来明白了这穿衣服也讲求时机,就比如炒股投资,看准天气就得赶紧搭出来,要不然就错失一年之中屈指可数的几次机会;换衣服勤的一个坏处是,穿过一次的衣服处于一个不三不四的尴尬境地——洗了吧,也不太脏,没必要——不洗直接放进衣柜吧,也不太干净。于是乎,当床边挂满之后,我的椅背上挂的衣服裤子日渐增多。有些同学在寝室里买了那种人体工学的椅子,我就没这个需求,椅背上的衣物已经把一张硬邦邦的椅子包成一个单人沙发了。
天气变化太快其实还有一点不好,就是我有点难找到以前季节之间的过渡阶段的感觉了。但偏偏,这些过渡阶段是一年中我最喜欢的部分,比如早秋晚秋,早春晚春。在这种过渡阶段待上个一周半个月的,等把这个阶段的种种都品尝体会完了,然后再前往下一个阶段,这是一件很令人舒服的事情。现在季节很快地就转变了,好像也跳进了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在赶时间一样。
这周做的事情并不太多,中规中矩地上各门课,完成各种大小作业。发现自己前几个学期总有的时候很浮躁的原因是做的事情都太碎,没有长时间地专注于一件事情,而是在各种任务之间切换游走。这两周做随机过程和计算机组成的作业,以一种比较严谨而不是赶着做完的态度去写,有没有收获更多暂且不知道,但是至少做完作业之后自己比较平静。虽然累,但是不至于很燥。加上定期的小任务(周报,看书,作画的基础练习,每天30个俯卧撑,跑步等等)都能相对比较规律地坚持下来,应该也有比较好的镇定作用。
说起为什么会给自己订立的这种比较规律的一些小任务,可能和自己今年的一些想法有关系。尤其是在绘画和编程方面,以前虽然没有去听那种“授人捷径”的速成课,但是在这个普遍比较对自己水平焦虑的大环境中,本质上自己仍然是属于过于着急而走了弯路的类型。因此最终个人得出的结论是,对于绘画和编程这种专业性很强的技能,如果要“知其所以然”,还是得慢慢打好基础。而基本上再多创造性的想法或者风格,本质上还是基础能力在支撑(主要是现在看着自己画画摸鱼摸出来的东西,再看看大佬的画,已经能够看出一些差距,并且能够知道差距在什么地方了)都说要走出舒适区,对于基础没有打好的人,舒适区大概就是在这项技能所特化出来的某些特定的技能类型上了。于是果然还是要抱着决心先不管结果如何地练习,而不是急于测试自己练到什么程度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些小任务中的进步可以说是非常可观的,即使没有将这些基础实际应用出来,仍然是每天肉眼可见地在进步。最易于观察到的就是俯卧撑的力量提升,还有绘画时对于形体的把握(即使不能直接反映在创作上,但是完成同样的练习任务在一周前需要双倍的时间)。之前在听小宇宙的关于“休闲”的播客的时候,就听到一种观点说,跑步和翻译这两件事情之所以可以作为休闲,有一个共同的原因是做这两件事情不存在浪费时间一说,花多少时间,就能跑多少路,就能翻译多少文段,对人而言它们总有等量的正向反馈。(当然跑的快慢和翻译的水准另说)
现在我逐渐能够欣赏这种虽然不多但是非常确定的“正向反馈”的作用,并且能够从这些简单的基础练习中找到一些信心。
今天的天气真的很适合在下午或者晚上写一篇散文出来,但是我的文笔看起来是不太够的,所以就简单地记录一下最近的一些生活状态吧!
本周书摘
本周没有书摘,因为没有时间腾出来看比较大段的文字,所以没有做摘抄。
但是看了一部短短的纪录片,《人在三和》,是关于“三和大神”的一部片子,大概46分钟长。拍摄的风格(指色调和镜头)很像柴静早期做调查记者拍的一些片子,还有贾樟柯的《三峡好人》。
在这部片子里,有的人看到了类似于上个世纪西方出现的“波西米亚”式的生活,或者嬉皮的一种自由状态;有些人看到的是底层社会青年没有保障的工作和生活,和他们身体与精神被双重剥削的现实。
我想起了在一篇讲《我的天才女友》这部剧的文章里的一句话“自由是因为你无足轻重”。